写字楼下新开了一家专营过桥米线的餐馆。中式装潢,古香古色,点缀些许少数民族元素的挂画、饰品,令人赏心悦目,最关键的是,每次经过店前,里面飘出的香气总令人垂涎。吃腻了公司食堂的同事一拍即合,决定中午就去探店。
好不容易熬到中午下班,一群人“呼啦啦”涌进店里。好家伙,如今的过桥米线还真高端,里脊肉、鸡肉、火腿、鹌鹑蛋、豆腐皮、青菜都是标配,鸡腿、杏鲍菇、竹荪、羊肚菌、鱿鱼、海参等亦赫然在自选食材之列。众人点单完毕,找地落座,满心期待着一顿过桥米线大餐。
很快,滚烫的陶锅端上桌来,各式配菜更是满满当当摆满桌面。众人迫不及待倒入食材,盛出一碗就想大快朵颐。怎知,几筷下肚,同事们原本有说有笑的热闹聚餐,突然有点冷清——这味儿,不对!直觉告诉我,眼前的过桥米线食材虽丰,却不是记忆中的味道,虽说也不难吃,可总觉得异样。难道是我嘴刁了?试探着与同事们交换眼神,原来,大家皆有同感。
同事中有好几个是厦大毕业的,也不知是谁提了一句“还是当年厦大一条街的过桥米线正宗”,立马勾起大家关于过桥米线的种种回忆。
可不是嘛,当年刚上大学的我就是在厦大一条街第一次吃到这种云南美食。记得那家店的店招就是简单的“云南过桥米线”几个字,不大的门面,大概位于厦大一条街中段,收拾得还算干净,墙上贴着过桥米线的图文介绍,除了桌椅,店内再无其他装饰物件。我当时年轻好面子,第一次吃过桥米线,怕不会吃被人嘲笑没见过世面,犹豫了好几回才鼓足勇气走进店里,点了份最便宜的基础款米线,就在店里最角落的桌旁落座,偷偷观察隔壁桌的食客如何操作。许是我小心翼翼的样子出卖了我,许是店家看出了我的困窘,我的米线上桌时,店家看似无意地向我介绍起过桥米线的吃法,还贴心地帮我把蛋肉蔬菜依次倒进锅里。那一顿米线,我吃得暖洋洋的。
从此之后,我就成了他家的常客。拿了奖学金犒赏自己,受了委屈安慰自己,我总会去吃一碗过桥米线。一碗滚烫的过桥米线,吃得人涕泪横流,似乎能让快乐膨胀、委屈消散。
同事们边吃边聊,原来,那一碗过桥米线承载了那么多的回忆。同事甲,初恋女友是云南人,当年约会的“基地”之一就是厦大一条街的云南过桥米线店。同事乙,始终坚信味道最正宗的过桥米线当属厦大一条街这家,即使多年后去了云南,吃一碗名声在外的当地老字号过桥米线,都比不上厦大一条街的那一碗味道正宗……
也许,大家怀念的,并不单单是那碗过桥米线,而是那些掺杂了回忆的味道、那些逝去的青春岁月。如今,厦大一条街早已拆除,当年的同窗舍友也四散天涯。生活,就是一边怀念,一边继续。何时,让我们再去吃一碗过桥米线吧!
声明:本媒体部分图片、文章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人观点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站删除。